原标题:难忘童年过年
原铁道兵汽车集团/吕久生
***人都有过年的习俗,不同地方有不同的特点。可以说,不同的村庄有不同的习俗。
再说说1962年,那年我八岁,在爷爷家过春节。
我们老家在辽西蒙古族自治县,是蒙古族和汉族杂居的地方,这里过年比较有特色。首先,蒙古人在腊月二十九庆祝***新年。这里的蒙古族都是农耕社会,以种植农作物为主,和内蒙古的蒙古族有很大的不同,就是这不吃肉,吃素食,喝小米粥,吃粘豆包。无论贫富,都要放一大碗猪油,烧开,用粘豆包蘸红糖吃,香甜可口,预示着新的一年生活会很甜蜜。
我奶奶是蒙古族,我爷爷是汉族,两种习俗都很尊重。自然是先蒙古之年,三十之后汉族之年。我们都喜欢汉年,汉年热闹。穿上新衣服,鞋帽,这吃猪肉炖粉条。30日上午,爷爷亲自写了对联。在灶王爷的办公室,贴上“天说好行,地说平安”,在住的房子墙上贴上“抬头见福”,在猪圈上贴上“肥猪满圆”,在前门贴上“幸福、富贵、长寿、富贵”内容的对联。
邻居不识字,就把肥猪贴在房子周围,闹了个大笑话。尤其是晚上,家家户户灯火通明,红烛璀璨,院子里还点着一盆火,噼里啪啦。把芝麻橘梗铺在地上,踩上去点一下,说以后芝麻越来越高。小孩子鞭炮不多,舍不得放,还时不时放个小鞭子。
小山村笼罩在硝烟、红灯、鞭炮的祥和欢乐之中。深夜,家族大人聚集在祠堂祭祖,齐声下跪,磕头三次,请已故亲人回家过年。这个时候,女人在家包好饺子,摆上瓜子、花生、枣,等着男人拜年。拜完祠堂,有一个众所周知的辈分低的***,带领全家的男人挨家挨户给辈分高的长辈拜年。我的祖父资历最老。自然,他先去了我家。乌鸦乌鸦跪了一地,里屋没地方了,外屋也是。参观完我家,他又去了下一家。
我也跟着拜了“冯”辈、“钟”辈,然后是“九”辈。同行不拜了,自然就回家了。吵到晚上十一点左右,乡下送纸,煮饺子,放鞭炮。煮好的饺子,奶奶先给神仙端上一碗,然后倒两碗在地上,算是对天地的贡品。
此时爷爷正坐在炕中间,十分威严。奶奶知道怎么回事,赶紧叫我过来给爷爷磕头。磕头之后,爷爷脸上露出笑容,从手绢包里掏出两毛钱给我压岁钱,让我吃饺子。新年饺子里有很多说法。奶奶偷偷在饺子里装了一枚铜币。谁吃了一年就有福了,有钱花了。奶奶偷偷做了记号,放在我碗里。我认为这是我的运气,我非常高兴。
娇子2005年下午不能吃蒜,不然第二年就被别人算计了。娇子2008年下午不能吃醋,不然一年后人生就酸了。2008年下午,娇子不能转圈,但要排成一排,不然会被查圈的人欺负。官方比较重视。饺子端上来后,官员们会说“命”,仆人们很快就说:“大人,你已经连续升了三级了。没错,有赏。”不知道怎么回事就拿回去再煮。不仅得不到奖励,还会被踢出家门。
比较好,女人拜年那天,爷爷奶奶辈分高。他们一上午都在给爷爷奶奶拜年。女人不磕头,就像电影里清朝的女人,单腿跪着,双手放在膝盖上,说一声万福。如果蒙古人的晚辈来给奶奶拜年,他们说的都是蒙古语,我一句都听不懂,跟两个傻逼一样,只有笑。
吃饺子的比较好天,吃元宝汤的第三天,第五天,各村的秧歌队都出来了。这个时候,他们没有玩游戏。他们挨家挨户去拜年。到了他们家,***先念了欢乐的歌,连过年的话和祝福。然后扭起来,锣鼓和喇叭的声音越来越高,扭的速度越来越快。这时候家里要给秧歌队送钱,送烟,或者送蛋糕。
秧歌队也是爱富爱贫,不去困难户。据说事先秧歌队也问清楚了先遣站,弄不到就不去了,以免尴尬。在第十五天,节日达到了高潮。有条件煮元宵,无条件拿出剩余的豆包。今天杀猪,煮猪蹄,做肉冻。秧歌队聚集在庙会上表演。关帝庙前集中了十里八村。相比于比赛的扭吹,观众就像潮水一样,很快就会涌到这里,而扭好了又会涌到那里。会互相起落,场面很热闹。
小摊贩也趁机卖糖葫芦和爆米花。一般爷爷都会给我买一串糖葫芦吃。当时觉得太甜了,舍不得吃,一直唠叨到演出结束。15日晚,农村会有社火。提前在庙里,用半油桶或驴槽,放玉米芯,捣碎成小块,用煤油腌制。第十五天晚上,四个人抬着桶角上的木杆,然后点燃,在村子里走了一圈。每走几步,他们就扔下一块燃烧的煤块,因为煤块可以燃烧一段时间预测(数据为往年仅供参考)。车队经过后,一条火龙蜿蜒而上,蔚为壮观。孩子们提着罐头做成的灯笼,跑来跑去,又喊又笑,好像这是一年中最快乐的。
(图片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)
22.2.16
推荐王
(编辑杨春林)返回搜狐查看更多。
负责编辑:
文章标题:难忘儿时的过
本文地址:http://55px.net/show-63946.html
本文由合作方发布,不代表中专学校招生网立场,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:中专学校招生网
免责声明: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,与本站无关。其原创性、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,请读者仅作参考,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联系邮箱:dashenkeji8@163.com,我们将在第 一 时 间进行核实处理。软文/友链/推广/广告合作也可以联系我。